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农,天下之大本也。”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幅产业兴、环境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宜居,是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关乎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也是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过去,一些农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差、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建设宜居乡村,就是要补齐这些短板,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打造宜居乡村的关键,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让农村的交通更加便捷,水电供应稳定,通信网络畅通无阻,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入户,不仅方便了农民的出行,也为农产品的运输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稳定的水电供应,保障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转;高速的通信网络,让农村与外界紧密相连,农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市场信息、学习农业技术、开展电商业务,拓宽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打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环境,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有效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减少了疾病的传播;垃圾分类处理和集中清运,让农村的大街小巷不再垃圾堆积,变得干净整洁;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使农村的河流、池塘不再污水横流,恢复了清澈的原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村庄绿化行动,让乡村处处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公共服务的完善是宜居乡村的重要保障,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队伍,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让农民看病不再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
宜业,是乡村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乡村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加快建设宜业乡村,就是要立足农村资源禀赋,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宜业乡村建设的核心,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的自然、文化和资源优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一些山区可以发展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种植等;一些平原地区可以发展优质粮食种植、特色养殖等;一些靠近城市的农村可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宜业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农村物流等服务业,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一些地方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成各类食品、饮品等,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乡村依托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民宿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宜业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发挥它们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为它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和美,是乡村建设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乡村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和美乡村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富足,更要有精神上的富有,要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让乡村充满文明风尚、和谐氛围。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打造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评选表彰身边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树立榜样,引领风尚,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宣传栏、文化墙等形式,传播党的声音,宣传政策法规,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
传承和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灵魂,乡土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承载着农民的乡愁记忆和精神寄托,保护和传承好乡村的历史建筑、传统村落、民俗风情等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优秀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结合现代文明元素,对乡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是和美乡村建设的保障,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作用,让农民群众参与到乡村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中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治意识,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通过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方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发展。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