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深处的新会学宫,文化瑰宝
在广东新会的繁华之中,有一处静谧而庄重的所在——新会学宫,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长河畔,见证着岁月的更迭,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会学宫始建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 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其选址极具讲究,遵循着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水理念,学宫坐北朝南,背倚圭峰山,前临江门水道,左右两侧地势开阔,这种山水环绕的格局,不仅赋予了学宫优美的自然环境,更蕴含着古人对于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美好期许,期望此地能钟灵毓秀,培育出众多杰出的人才。

踏入新会学宫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棂星门,这是一座造型古朴典雅的石牌坊,由四根石柱组成,石柱上雕刻着精美的云纹图案,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的天田星,传说中是主管文化教育的星宿,设立棂星门,寓意着学宫是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神圣之地,穿过棂星门,便是泮池,泮池呈半月形,清澈的池水倒映着周围的建筑和树木,波光粼粼,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在古代,泮池有着特殊的意义,只有考中秀才的学子才有资格进入泮池中央的泮桥,这一仪式象征着他们踏上了科举之路,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沿着中轴线前行,便是学宫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气势恢宏,庄重威严,它采用了传统的歇山顶建筑形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孔子身着长袍,面容和蔼,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千秋万代的学子,传授着智慧和道德的教诲,在孔子塑像两侧,还供奉着四配十二哲的牌位,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代表人物,每逢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学宫内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人们身着传统服饰,献上祭品,行三拜九叩之礼,表达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敬仰和尊崇。
除了大成殿,新会学宫内还有东西庑、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东西庑是供奉历代贤儒牌位的地方,这些贤儒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明伦堂则是讲学授课的场所,古代的学子们在这里聆听老师的教诲,学习儒家经典、历史、文学等知识,尊经阁是存放儒家经典书籍的地方,它是学宫的藏书楼,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宫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新会学宫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培育了无数的人才,成为了新会地区文化教育的重要象征,许多著名的学者、官员、文人都曾在学宫接受过教育,他们从这里走出,将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传播到各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新会学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学宫通过祭祀、讲学、藏书等活动,将儒家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会人,即使在现代社会,新会学宫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每年都会有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宫内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书法展览、国学讲座等,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与,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会学宫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经历了诸多磨难,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都曾对学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新会人民始终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学宫的深厚情感,积极地对学宫进行修缮和保护,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会学宫得以一次次地重现昔日的光彩,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迹。
新会学宫静静地矗立在城市的中心,与周围的现代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既承载着过去的辉煌,又迎接着未来的挑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会学宫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桥梁,它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我们漫步在学宫的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执着追求,新会学宫,这座历史深处的文化瑰宝,将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