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铁血铸就的民族脊梁

2025-11-13 01:24:43 2阅读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长河中,川军以其无畏的勇气、坚韧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从巴山蜀水间奔赴各个抗日战场,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成为抗战中一道闪耀的光芒,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川军出川抗战,是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四川人民毅然决然做出的伟大抉择,当时的四川,历经多年军阀混战,民生疾苦、经济疲敝,当全面抗战的号角吹响,川军将领纷纷请缨,无数热血男儿响应号召,告别家乡,踏上了充满未知与凶险的抗日征程。“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口号在四川大地得到了最为生动的诠释。

川军抗战,铁血铸就的民族脊梁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热血沸腾,川军将士们在此举行了悲壮的出征誓师大会,他们身着破旧的军装,脚蹬草鞋,装备简陋到极致,甚至有的部队还扛着老旧的汉阳造步枪,弹药也十分匮乏,但他们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和决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此次出川,我们一定要奋勇杀敌,不把日寇赶出中国,绝不回川!”一位年轻的士兵高呼道,声音在公园上空久久回荡,激起了全体将士的昂扬斗志。

淞沪会战,是川军出川后参加的第一场重大战役,也是他们用鲜血染红抗日战场的开端,在这场惨烈的会战中,川军第20军奉命开赴前线,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川军将士毫无惧色,在蕴藻浜一线,他们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日军凭借着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一次次向川军阵地发起猛攻,川军将士们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用手榴弹、刺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无数战士倒在了阵地上,但后面的士兵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填补空缺,战场上硝烟弥漫,尸横遍野,川军的英勇抵抗让日军为之胆寒。

滕县保卫战,更是川军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38年3月,日军矶谷师团直逼滕县,川军第122师师长王铭章临危受命,率部坚守滕县,当时,滕县守军兵力单薄,武器装备远不及日军,但王铭章深知滕县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他向全体将士发出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悲壮誓言,日军对滕县发起了疯狂的进攻,飞机、大炮将滕县县城炸成一片废墟,王铭章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由于敌众我寡,最终滕县失守,王铭章在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他的英勇事迹传遍全国,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抗敌。“死则死耳!有何惧哉!”王铭章的这句豪言壮语,成为了川军将士们视死如归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都能看到川军的身影,他们在各个战场上与日军殊死搏斗,为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川军将士们缺衣少食,医疗条件极差,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没有粮食,他们就啃树皮、吃野菜;没有药品,他们就用土方法治疗伤口,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侵略者赶出去,还我山河!

川军不仅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还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他们熟悉地形,与当地百姓紧密合作,给日军的后方补给线、据点等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在广袤的沦陷区,川军游击队员们神出鬼没,时而袭击日军的运输车队,时而破坏日军的通讯设施,让日军防不胜防,他们的存在,如同插入日军心脏的一把利刃,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川军抗战的胜利,离不开四川人民的全力支持,在后方,四川人民节衣缩食,踊跃捐款捐物,为前线将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保障,无数妇女日夜赶制军衣、军鞋,老人和孩子也积极参与到为前线将士募捐的活动中,四川的工厂日夜开工,生产武器弹药、生活用品等物资,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川军在前方的英勇奋战,离不开后方四川人民的坚实支撑。

川军抗战的历史功绩,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他们以巨大的牺牲,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出兵总计约350万人,伤亡人数达64万余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是无数将士的热血与生命,川军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爱国的真谛。

硝烟已经散去,但川军抗战的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往直前,毫不退缩,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川军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浴血奋战的川军将士们,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