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降雨量,天灾下的城市考验与反思

2025-11-03 09:10:39 3阅读

破纪录的灾难降临

2021年7月20日,郑州,这座中原大地的重要城市,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极端降雨天气,这场降雨的强度和降雨量令人瞠目结舌,突破了历史记录,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从数据上看,7月17日20时到20日20时,郑州三天的过程降雨量达到617.1毫米,20日16时到17时,郑州一小时降雨量就达到了201.9毫米,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而郑州在这一个小时内的降雨量几乎是暴雨标准的四倍,如此高强度的降雨,就如同有人在城市上空不断地倾倒巨型水桶里的水,城市的排水系统瞬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郑州降雨量,天灾下的城市考验与反思

大量的雨水短时间内汇聚,城市的街道很快变成了汹涌的河流,地势较低的区域,积水迅速没过膝盖、腰部,甚至有些地方没过了车顶,汽车在积水中挣扎,有的被水流冲得东倒西歪,有的直接被淹没在水中,动弹不得,地铁站内也未能幸免,雨水倒灌,大量乘客被困在站内,水位不断上升,情况十分危急,许多居民楼的地下室被淹,里面存放的物品、车辆等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场极端降雨,让郑州这座平日里充满活力的城市,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城市的正常运转被彻底打乱。

城市脆弱性暴露:排水系统之殇

郑州此次遭受如此严重的灾害,城市排水系统的脆弱性被暴露无遗,长期以来,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重视程度不足。

在城市规划方面,早期的建设更多地侧重于地上建筑的发展,高楼大厦不断崛起,而地下排水管网的规划相对滞后,许多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较低,是按照过去的降雨数据和城市规模来建设的,根本无法应对如今这种极端降雨情况,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不断增加,地面硬化面积越来越大,雨水下渗的空间被大幅压缩,大量雨水只能通过排水管道排出,现有的排水管道管径有限,排水能力远远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出现排水不畅,积水成灾的情况。

排水系统的维护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排水管道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堵塞、破损等情况,部分地区的排水管网老化严重,在强降雨冲击下,很容易出现故障,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对排水管网的保护意识不足,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排水管道造成破坏,影响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些问题的积累,使得郑州的排水系统在这场极端降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成为了城市受灾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急响应:艰难的救援与保障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郑州市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消防、武警、公安等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奔赴受灾现场,展开了紧张的救援工作。

消防队员们驾驶着消防车,在积水中艰难前行,寻找被困群众,他们利用冲锋舟、救生绳等工具,将被困在水中的居民、乘客等一个个救出,在地铁站内,消防队员们不顾自身安危,趟着齐腰深的积水,引导乘客有序撤离,有的乘客体力不支,消防队员就背着他们,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安全地带转移,武警部队也迅速集结,他们在城市的各个受灾区域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在一些道路被洪水冲毁的地方,武警战士们用沙袋等物资搭建临时堤坝,防止洪水进一步蔓延,公安民警则在交通瘫痪的情况下,坚守在各个路口,指挥交通,保障救援车辆能够顺利通行,同时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受灾现场的安全。

除了救援力量,社会各界也纷纷行动起来,许多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为受灾群众提供物资援助,他们筹集了大量的食品、饮用水、药品等物资,送往受灾地区,一些企业也积极响应,捐款捐物,为抗灾救灾提供支持,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工作人员忙碌地为群众提供生活保障,确保他们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医疗队伍也进驻安置点,为受伤群众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由于灾害的严重程度超出预期,应急响应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救援力量在初期难以迅速覆盖所有受灾区域,一些被困群众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得到救援,物资调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受灾严重地区物资供应不及时,这些都给救援和保障工作带来了挑战。

灾害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双重创伤

这场极端降雨给郑州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经济和社会层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在经济方面,直接损失巨大,大量的车辆被淹,据统计,受灾车辆数量达到数万辆之多,这些车辆的维修或报废给车主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商业店铺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许多位于低洼地段的店铺被水浸泡,店内的商品、设备等损坏严重,一些企业的厂房、仓库被淹,生产设备受损,原材料和成品被浸泡,导致企业停产,据相关部门估算,此次灾害给郑州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灾害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也造成了严重破坏,道路、桥梁、排水管网等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修复和重建,交通瘫痪使得物流运输受阻,影响了城市的商业活动和经济运转,许多企业的供应链中断,生产和销售受到严重影响,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在社会层面,这场灾害也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许多居民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淹,财产遭受损失,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无助,一些在灾害中失去亲人的家庭,更是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城市的社会秩序在灾害期间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虽然公安等部门全力维护,但由于受灾范围广,一些地区还是出现了个别哄抢物资等不良现象,灾害对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产生了影响,部分学校因校舍被淹无法正常开学,医院的一些科室也因设备受损而无法提供正常的医疗服务。

反思与改进:构建韧性城市

郑州此次遭受的极端降雨灾害,为城市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从中吸取教训,努力构建更加韧性的城市。

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升级,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提高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加大对排水管网建设的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建设更加高效、可靠的排水系统,注重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建立定期检查和清理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排水管道的堵塞、破损等问题,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蓄水池等设施,增加雨水的下渗和储存能力,减少地表径流,缓解排水系统的压力。

要完善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加强气象、水文等部门的监测和预报水平,提前准确地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让市民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防范准备,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加强各救援力量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救援效率,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合理规划物资储备点,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配物资到受灾地区,加强对市民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能力,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培训演练等方式,让市民了解在极端天气下如何正确应对,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湿地等,这些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削减洪峰等功能,减少城市的过度开发,避免盲目填湖、毁林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郑州降雨量引发的这场灾难,是对城市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们应该从这次事件中汲取教训,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让城市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变得更加安全、宜居、可持续。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