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骗防线 守护大学生安全
在大学校园这片充满青春活力与梦想的净土上,本应是知识的殿堂、成长的摇篮,近年来,“大学生被骗”这一现象却如阴霾般屡屡笼罩校园,给无数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伤痛,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为何会成为骗子眼中的“猎物”?我们又该如何筑牢防线,守护他们的安全呢?
大学生被骗事件层出不穷,诈骗手段更是五花八门,电信网络诈骗最为猖獗,骗子常常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编造各种看似合理的谎言,以“中奖通知”为由,要求学生先缴纳手续费才能领取巨额奖金,一些学生被高额奖金冲昏头脑,轻易转账,最终血本无归,还有“网络贷款诈骗”,抓住部分大学生因创业、购买学习资料等原因急需资金的心理,打着“无抵押、低利息、快速放款”的幌子,诱导学生下载虚假贷款 APP 并填写个人信息,以“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各种名义实施诈骗,许多学生为了所谓的贷款,不仅被骗走大量钱财,还陷入了债务漩涡,精神压力巨大。

除了电信网络诈骗,校园内的兼职诈骗也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分子以提供轻松高薪的兼职工作为诱饵,吸引大学生上钩,常见的有“刷单兼职”,声称每单能获得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佣金,一开始会返还小额佣金获取学生信任,随后诱导学生刷大额订单,以各种理由拒绝返还本金和佣金,还有“培训兼职诈骗”,打着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后推荐高薪工作的旗号,收取高额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却以各种借口不兑现承诺,学生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因此错失真正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之所以容易被骗,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自身角度来看,他们正处于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阶段,思想相对单纯,对复杂的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性,面对各种诱惑,往往难以抵御,容易轻信他人,部分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和急于求成的心态,渴望通过捷径获取财富或实现目标,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一些学生看到同学使用高档电子产品、过着优越的生活,便盲目跟风,在经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容易陷入网络贷款诈骗陷阱。
从学校和家庭方面分析,安全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学校,虽然开设了一些安全教育课程,但部分内容较为理论化,缺乏实际案例的深度剖析和模拟演练,学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对能力,家庭中,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及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防范意识。
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诈骗手段也不断翻新升级,骗子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心理学知识,精心设计骗局,让人防不胜防,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诈骗分子的打击力度还不够,使得他们有恃无恐。
要有效遏制大学生被骗现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开展防诈骗知识讲座、主题班会、模拟诈骗场景演练等活动,邀请公安机关的专家和受骗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诈骗的危害和手段,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严格管控各类兼职信息发布渠道,防止虚假兼职信息流入校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要切实肩负起安全教育的责任,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引导他们树立理性消费的意识,不盲目攀比,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当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消费需求时,要耐心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财富的来之不易。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行动起来,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诈骗分子的违法成本,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规范网络信息传播,及时封堵和查处涉诈信息,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大学生信贷业务的管理,提高贷款门槛,防止不良贷款机构向学生发放违规贷款,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广泛宣传防诈骗知识,曝光典型诈骗案例,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大学生自身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思考,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公安机关咨询,要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通过合法途径获取财富和实现目标,不贪图小便宜,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多管齐下,筑牢防骗防线,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安心遨游,追逐自己的梦想,书写美好的人生篇章,我们才能让“大学生被骗”这一悲剧不再重演,让青春的校园充满阳光与欢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