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养殖路上的暗礁及应对之策
在现代养猪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猪病如同隐藏在平静海面下的暗礁,时刻威胁着猪群的健康和养殖效益,猪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从常见的传染病到棘手的寄生虫病,从营养性疾病到环境应激引发的问题,每一种猪病都可能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深入了解猪病,掌握有效的防控措施,是保障养猪业稳定发展的关键。
常见猪病的“众生相”
病毒性传染病的肆虐
猪瘟是一种极具毁灭性的病毒性疾病,历史悠久且危害巨大,感染猪瘟的猪,初期会出现高热稽留,体温可高达 41℃左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随着病情发展,病猪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症状,皮肤上还会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最终多因衰竭死亡,猪瘟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以及空气传播等多种途径在猪群中迅速扩散,一旦爆发,往往会造成整群猪的感染,死亡率极高。

口蹄疫同样是养猪业的“头号大敌”,该病毒主要侵害猪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患病猪会在这些部位出现水疱和溃疡,患病猪疼痛难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严重影响生长发育,而且口蹄疫病毒传播速度极快,能在短时间内跨越地域界限,引发大规模疫情,对生猪的流通和国际贸易都带来极大的阻碍。
非洲猪瘟自传入我国以来,给养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极高,感染非洲猪瘟的猪会出现高热、皮肤发绀、呼吸困难、呕吐、腹泻等症状,病程短,往往在出现症状后几天内就会死亡,非洲猪瘟病毒存活能力强,在不同环境下都能长时间存活,且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这使得防控工作难度极大。
细菌性疾病的威胁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急性型猪丹毒以高热、皮肤出现红斑为主要特征,病猪体温可升至 42℃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亚急性型则以皮肤出现疹块为典型症状,疹块呈方形、菱形或圆形,界限明显,颜色由淡红逐渐变为紫红,慢性型猪丹毒常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等,会导致猪生长缓慢,生产性能下降。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急性型猪肺疫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口鼻流出泡沫样黏液;慢性型则以咳嗽、消瘦、关节肿胀等症状为主,猪肺疫在饲养管理不善、猪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情况下容易发生,对猪的生长和育肥造成严重影响。
仔猪黄痢和白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常见仔猪肠道疾病,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 1 - 3 日龄的仔猪,病仔猪会突然发生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迅速消瘦、脱水,死亡率较高,仔猪白痢多发生于 10 - 30 日龄的仔猪,主要症状为排白色、灰白色糊状粪便,有腥臭味,病仔猪精神不振,生长发育受阻。
寄生虫病的困扰
猪蛔虫病是猪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猪蛔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内,仔猪感染后会出现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贫血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蛔虫还可能在猪体内移行,导致肠穿孔、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猪的生命。
猪疥螨病是由疥螨寄生在猪的皮肤内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患病猪会出现皮肤瘙痒、脱毛、结痂、皮肤增厚等症状,严重影响猪的休息和采食,导致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疥螨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在猪群中迅速传播。
猪病滋生的“幕后黑手”
饲养管理因素
不合理的饲料配方是引发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均衡,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关键营养素,猪的免疫力就会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维生素 A 缺乏会导致猪的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几率;钙磷比例失调会影响猪的骨骼发育,引发佝偻病等营养性疾病。
饲养密度过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猪群过于密集时,猪只之间相互拥挤、争斗,容易造成应激,同时空气流通不畅,有害气体浓度升高,如氨气、硫化氢等,刺激猪的呼吸道和眼睛,降低猪的抵抗力,为病原体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卫生条件差同样会给猪病的发生埋下隐患,猪舍如果不能及时清扫、消毒,粪便和污水堆积,就会成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滋生的温床,饮水系统不清洁,水源受到污染,也会导致猪群感染疾病。
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对猪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猪对环境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仔猪适宜的温度为 25 - 32℃,育肥猪适宜的温度为 18 - 22℃,如果环境温度过高,猪会出现热应激,表现为采食量下降、呼吸加快、生长缓慢等;温度过低则会增加猪的能量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湿度方面,猪舍相对湿度保持在 65% - 75%较为适宜,湿度过高容易滋生霉菌和细菌,引发皮肤病和呼吸道疾病;湿度过低则会使猪的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干燥,降低其防御功能。
通风不良也是影响猪健康的环境因素之一,良好的通风可以排除猪舍内的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新鲜,降低病原体的浓度,如果通风不畅,猪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积聚,会刺激猪的呼吸道黏膜,引发呼吸道疾病,同时也会影响猪的生长性能。
疫苗与防疫因素
疫苗质量不过关是防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疫苗在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就可能导致疫苗效价降低,甚至失效,使用这样的疫苗,无法为猪群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从而增加猪群感染疾病的风险。
免疫程序不合理也会影响防疫效果,不同的猪病有不同的免疫时间和方法,如果免疫程序混乱,提前或推迟免疫时间,或者疫苗接种剂量不准确,都可能导致猪群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无法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忽视日常的防疫措施,如人员和车辆进出猪舍不进行严格的消毒,外来猪只未经隔离观察就直接混入猪群等,都可能将病原体带入猪舍,引发疫情。
猪病防控的“多面盾牌”
科学的饲养管理
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是保障猪健康的基础,要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提供营养全面、均衡的饲料,要注意饲料的质量,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确保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符合猪的生长需要。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为猪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仔猪每头占有 0.3 - 0.5 平方米的空间,育肥猪每头占有 0.8 - 1.2 平方米的空间,要根据猪的体重、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群饲养,避免猪只之间相互争斗,减少应激。
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每天要及时清扫猪舍内的粪便和污水,定期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消毒时可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方法进行操作,饮水系统也要定期清洗和消毒,确保饮水清洁卫生。
优化养殖环境
控制好猪舍的温度和湿度,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可通过安装水帘、风扇等设备,降低猪舍温度;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如增加垫料、封闭猪舍门窗等,要通过通风、除湿等措施,保持猪舍内适宜的湿度。
确保猪舍通风良好,合理设计猪舍的通风系统,根据猪舍的大小和养殖数量,确定合适的通风量,在通风时,要注意避免冷风直接吹到猪身上,防止猪感冒。
严格的疫苗与防疫措施
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是防疫成功的关键,要从正规渠道购买疫苗,查看疫苗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确保疫苗质量,在购买疫苗后,要按照疫苗的储存要求进行妥善保存,避免疫苗失效。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要根据当地的猪病流行情况、猪群的免疫状态等因素,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确保接种剂量准确、接种方法正确,要做好免疫记录,包括疫苗的种类、接种时间、接种剂量等信息,以便日后查询和追溯。
加强日常的防疫措施,严格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出猪舍,进入猪舍的人员和车辆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外来猪只要经过隔离观察 1 - 2 周,确认无病后才能混入猪群,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监测,及时发现疫情隐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猪病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养殖户从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疫苗防疫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才能降低猪病的发生几率,保障猪群的健康,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养猪业在健康稳定的道路上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