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权倾朝野的乱世弄臣
出身卑微,初入宫廷
赵高,秦朝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影响力深远的人物,他的出身并不显赫,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卑微,关于他的身世,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赵高本是赵国贵族的远亲,因其家族获罪,导致他和母亲都被没入秦国宫廷为奴,在秦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这样的出身几乎注定了他一生的黯淡无光,命运似乎给了赵高一个转机。
由于秦朝宫廷对宦官有着一定的需求,赵高凭借着自身的一些特质,或许是聪明伶俐、或许是善于察言观色,得以进入宫廷成为一名宦官,初入宫廷的他,地位极其低下,只是众多默默无闻的小宦官之一,从事着各种繁杂琐碎的工作,但赵高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他深知宫廷之中权力的重要性,也明白只有获得权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精通律法,崭露头角

在宫廷的岁月里,赵高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对律法的独特领悟,秦朝以法治国,律法条文繁杂且严格,赵高却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秦律的学习中,他日夜研读,很快便对各种律法条款了如指掌,这种对律法的精通,在当时的宫廷中是极为罕见的。
凭借着对律法的娴熟掌握,赵高开始在宫廷中崭露头角,他常常能够准确地引用律法条文为宫廷中的各种事务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这使得他逐渐引起了上级的注意,他的聪明才智和对律法的精通,为他赢得了秦始皇嬴政的赏识,秦始皇是一个对人才极为重视的君主,他看到赵高在律法方面的卓越才能后,决定对其加以重用。
赵高被任命为中车府令,这一职位虽然在当时并非权力核心,但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马舆服等事务,能够经常陪伴在秦始皇身边,这为赵高提供了一个接近权力中心的绝佳机会,他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秦始皇的喜好、性格和决策方式,在秦始皇身边,赵高时刻保持着恭敬和勤勉,小心翼翼地侍奉着这位威严的君主,同时也在不断寻找着进一步提升自己地位的机会。
沙丘之变,阴谋开端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重,最终在沙丘平台驾崩,这一事件成为了赵高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系列阴谋的开端,秦始皇驾崩前,留下遗诏,命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遗诏交由赵高保管。
扶苏为人宽厚仁义,曾多次对秦始皇的一些严苛政策提出谏言,因此被秦始皇派往上郡监蒙恬军,而赵高与扶苏之间存在着矛盾,他深知扶苏一旦即位,自己的地位将会受到严重威胁,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也随巡游队伍在沙丘,胡亥年轻且性格相对懦弱,容易被人掌控。
赵高心中私欲膨胀,他决定发动一场惊天阴谋,他首先劝说胡亥,声称如果扶苏即位,胡亥将永无出头之日,而凭借胡亥的身份和他赵高的谋划,完全有机会夺取皇位,胡亥起初犹豫不决,但在赵高的不断蛊惑下,最终心动,赵高又拉拢了丞相李斯,李斯是秦朝的重要大臣,位高权重,但他也有着自己的私心,赵高抓住李斯担心扶苏即位后自己丞相之位不保的心理,晓以利害,最终说服李斯与他们合谋篡改遗诏。
他们伪造了一份遗诏,指责扶苏“无尺寸之功”,赐剑令其自杀;同时任命胡亥为太子,随后,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顺利回到咸阳即位,史称秦二世,沙丘之变是赵高走向权力巅峰的关键一步,从此他开始在秦朝宫廷中翻云覆雨,将整个国家推向了混乱的深渊。
弄权朝堂,排除异己
秦二世即位后,赵高因拥立之功,深得皇帝信任,权势日益膨胀,他深知自己的权力根基并不稳固,朝中还有许多大臣对他不服,尤其是那些秦朝的元老重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赵高开始了一场残酷的排除异己行动。
他首先将矛头指向了蒙氏兄弟,蒙恬和蒙毅是秦朝的名将,在朝中威望极高,且与扶苏关系密切,赵高担心蒙氏兄弟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在秦二世面前不断进谗言,诬陷蒙氏兄弟有谋反之心,秦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谗言,下令处死蒙恬和蒙毅,蒙氏兄弟的死,让朝中大臣人人自危,也让赵高的权势进一步扩大。
此后,赵高继续在朝中制造恐怖气氛,他利用秦二世的昏庸,随意罗织罪名,陷害那些敢于反对他的大臣,许多忠良之士纷纷被诛杀,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而赵高则在这场清洗中,逐渐掌握了朝中的实际权力,成为了秦朝宫廷中说一不二的人物。
为了进一步试探朝中大臣对自己的态度,赵高导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一天,他当着秦二世和众大臣的面,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称这是一匹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你错了,这明明是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却坚持说是马,并让大臣们发表意见,一些大臣畏惧赵高的权势,纷纷附和说是马;而那些坚持说是鹿的大臣,事后都遭到了赵高的迫害,通过这场闹剧,赵高清楚地知道了哪些大臣是可以拉拢的,哪些是必须铲除的,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权威。
祸乱天下,加速秦朝灭亡
赵高在朝中大权独揽后,并没有将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而是继续满足自己的私欲,将秦朝的政治搞得更加腐败不堪,秦二世在赵高的蛊惑下,整日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将国家大事都交给赵高处理。
赵高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不断加重百姓的赋税和徭役,在他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各地民怨沸腾,原本就因秦始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而疲惫不堪的民众,此时更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其中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最为著名。
面对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赵高不仅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反而继续蒙蔽秦二世,粉饰太平,他向秦二世汇报说这些起义只是一些小股盗贼,不足为惧,秦二世对赵高深信不疑,依然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起义的烽火迅速蔓延,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赵高也开始感到恐惧,他害怕秦二世追究责任,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公元前 207 年,赵高指使自己的女婿阎乐带领士兵闯入望夷宫,逼迫秦二世自杀,秦二世死后,赵高试图自己称帝,但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他只好立子婴为秦王。
子婴深知赵高的罪行,也明白自己如果不除掉赵高,必将性命不保,子婴设计在宫中埋伏杀手,趁赵高前来朝拜时,将其斩杀,并诛灭了赵高三族,赵高的一生,至此画上了一个罪恶的句号。
历史评价与反思
赵高作为秦朝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对秦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个人角度来看,赵高无疑是一个极具野心和权谋手段的人,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权力的渴望,从一个卑微的宦官一步步爬上了权力的巅峰,他的权力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不惜采用各种阴谋诡计,陷害忠良,祸乱朝政。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赵高的行为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秦朝原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统一六国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赵高这样的奸臣当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使秦朝在短短十几年内就走向了覆灭。
赵高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一个国家或组织中,权力的制衡和监督至关重要,如果权力过度集中在某一个人手中,且缺乏有效的约束,那么就很容易滋生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统治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辨别忠奸,不能被奸臣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罪恶和阴谋,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贪欲的警示,也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