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线,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不安全的食品犹如一颗隐藏的“炸弹”,随时可能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伤害,从轻微的肠胃不适到严重的食物中毒,甚至会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这些健康问题不仅给个人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负面影响,从经济层面来看,问题食品的出现会破坏市场的信任机制,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刻不容缓。

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多管齐下、全面出击是取得成效的关键,源头治理是重中之重,加强对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监管,严格把控农药、兽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非法添加“瘦肉精”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定期抽检、建立追溯体系等方式,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某地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就能获取农产品的产地、种植过程、检测报告等详细信息,实现了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也丝毫不能放松,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督促企业严格遵守生产规范和标准,加强对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检查,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超范围生产、使用非食品原料等违法行为,一些地方推行“透明工厂”建设,通过视频监控等手段,让消费者能够实时了解食品生产过程,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流通环节同样是整治的重点领域,加强对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的巡查,严格审查食品经营主体资格,规范食品进货渠道,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加大对销售过期食品、三无食品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食品市场环境,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实现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餐饮服务环节直接面向消费者,其食品安全状况备受关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了对各类餐饮单位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环境卫生、食品加工操作规范、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方面,推广“明厨亮灶”工程,让消费者能够直观看到厨房的操作情况,促进餐饮单位自觉规范经营,针对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检查,保障广大师生和集中用餐人群的饮食安全。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实效,强化执法力度是重要保障,各地组建了专业的执法队伍,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食品药品监管、农业、公安、工商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无缝对接,共同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宣传教育也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利用媒体平台,及时曝光食品安全违法典型案例,形成舆论监督氛围,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持续推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食品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各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也逐步提升,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新的食品业态不断涌现,如网络餐饮、生鲜电商等,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还有待提高,一些地区的监管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填补监管空白,提高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科技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智能化水平,持续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教育引导,强化行业自律,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消费者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共治格局。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持久战,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要以坚定的决心、有力的举措,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深入推进专项整治行动,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我们才能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
